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網上說白蓮教就是淨土宗,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淨土宗是出家人搞的,白蓮教是在家人搞的。南宋慈照法師搞的白蓮懺堂,其實是淨土宗,而非白蓮教。因為慈照法師是出家人。所以他搞的就是淨土宗。

從教義來說。淨土宗分“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因為歷史上滅佛等原因彌勒淨土思想已經消失了。目前一談淨土就是彌陀淨土,叫你念阿彌陀佛的淨空法師就是彌陀淨土的。而白蓮教是搞彌勒淨土的,因為歷史上政府的鎮壓,很少有人知道罷了。

從教主來說。出家人以釋為姓是有教主的,釋迦摩尼就是教主。而白蓮教搞的彌勒信徒,因為彌勒是千佛下界,萬聖臨凡,所以沒有教主。

從修行方式來說。淨土宗是寺廟,哪怕是念佛求往生,也是屬於自修自覺。而白蓮教認為末法時代,佛法規矩已經大反轉,所以自修沒用了。只有通過:在家修行,度人度己的方式,才可以達到圓滿。白蓮教的信徒,是以傳教為修行的道路。這點與淨土宗還是很大的區別的。

這些區別可以看出,網上說的:白蓮教就是淨土宗,淨土宗就是白蓮教,是錯誤的。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末法時代,為何念佛無用?因為自修自度僅適合正法時代。末法時代自修覺悟無法成佛。他力,才是末法時代成佛的根源。所以,唯有通過傳教的方式,才可以獲得修煉。唯有通過救別人的方式,才可以讓自己得渡。

4 則留言: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xOxca3mGk&list=PLAnfYJZJFX0gU6-X5yL2dkbE29ieHNJRI
    佛教歷史的真相
    法師您好:



    在看您的視頻時,感受您想把佛法正本清源的情懷,著實令人感動。但若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相 」,不梳理清楚,眾生是不可能回到佛陀的本懷,老實修行。



    人們說「神以祂的肖像創造了人」,這句話其實是顛倒的,是「人以他的貪婪、恐懼和懶惰創造了有求必應的神和佛」。



    以下是我梳理有關「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相 」:

    1.原始佛教並沒有阿彌陀佛,是大乘佛教因應時空環境,配合眾生需求,由僧人所「創謂」,來自波斯太陽神信仰







    由整個印度佛教史來說,靠稱名就得往生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在印度沒有可徵的資料。即使依法顯、玄奘、義淨等三位高僧[3]的旅行記,他們在印度所看到的僅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佛、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未曾有關於阿彌陀佛的記事。開創慈愍流念佛法門而十三年間旅行印度的慈愍三藏慧日(六八○─七四八)[4],亦只不過於犍陀羅國得到觀世音菩薩的靈告而已,還是同樣地未曾發現阿彌陀佛像。蓋佛像與淨土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



    綜上所述,阿彌陀佛的信仰,可能成立於西北印外部或中亞一帶,而其成立的地方位於印度的西方,故稱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彌勒菩薩不同,完全不見於南北兩傳的原始經典,故可能成立於佛教文化圈外的外國,爾後被大乘教徒採用而引進大乘經典之中。這到後來,不但與觀音結了不解之緣,且變成主人翁,形成:「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中國佛教的信仰特色。



    關於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來源,雖然至今未有定論,但可能跟隨大乘經典,由迦濕彌羅一帶或尼泊爾地方開始流傳,則是無可置疑的。因大多的大乘經典,由這些地方出現。該處位於西北印,而與伊朗(波斯)毘鄰,故很容易受其信仰之影響。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8/hkbj0802.htm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 楊白衣留日佛學博士







    2.大乘佛教唯識宗並不認同有「化土」,阿彌陀佛淨土是「報土」,「凡夫不生報土」。







    《諸經要集》裡有一條很重要的語錄,不僅可以看出玄奘的淨土理論,也可以作為他竭力提倡兜率上生,而不鼓勵求生西方的一個註腳。







    第一,彌陀淨土屬於報佛淨土,依據舊譯經論,要十地菩薩才能往生;依照新譯的《瑜伽師地論》,則要三地菩薩才能往生。第二,既然要三地以上菩薩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則一般的下品凡夫自然是修行難成,不得往生。第三,即使經論中說過凡夫可以往生,那也只是「別時意說」(指方便說或權宜說),所以「未可為定」。第四,因為彌陀淨土屬於報土,三地菩薩方能往生報土,凡夫不生報土(凡夫往生是別時意說),所以凡夫欲得救渡,就只有修持彌勒淨土法門了。第五,修彌勒業的優點是「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兜率天和我們居住的閻浮提同屬欲界,容易往生,所以「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而且「大小乘師皆許此法」,不像「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大乘許,小乘不許。」



    3.世親念佛觀:







    世親反對「唯依發願即得往生淨土」的說法[74],認為淨土乃聖者菩薩方能往生。因此作《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提出禮拜、讚嘆、觀察、作願、回向五者相結合的「五念門行」[75],凡夫經由發願、修行止觀,漸次修行,方可轉識成智,由凡夫地升至菩薩聖位,往生淨土,但最終還是要以大慈悲力迴向利益一切眾生[76]。





    根据上文世親也認為彌陀淨土要「至菩薩聖位才能往生」,這和玄奘法師和無著《瑜伽師地論》要三地,….的看法是一樣的,「化土」是中國僧人「創謂」的…, 一般凡夫是去不了的。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7%A8%E5%9C%9F%E5%AE%97_(%E4%B8%AD%E5%9C%8B)

    結論:佛教並沒有彌陀淨土,但世界其他宗教都有太陽神信仰,但這個宇宙次元,是要修到聖者菩薩才到到達,一般凡夫是到不了。



    末學研究所時是研究「唯識」的,….發表的論文也是關於「唯識」,也認為「唯識」才是宇宙的真相。



    末學信仰佛陀孤注一擲的壯烈精神,佛陀是靠「自力」可以完成,眾生也一定可以到達!

    回覆刪除
  2. 略論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淨土思想之同異—以易行道為中心



    溫宗堃教授(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研究博士)



    後世中國乃至日本的整個淨土佛教界。如眾所周知,《淨土論註》是曇鸞對世親菩薩(Vasubandha, 400~ 480)著寫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以下為為行文方便簡稱《淨土論》)詳加註釋所成的作品。然而,問題在於印度佛教背景下的世親,其《淨土論》中所表明的淨土法門是否等同曇鸞在《淨土論註》中的主張?



    《淨土論》的作者世親是印度西元五世紀(400~480)的人,更是印度當時兩大主流佛教之一:瑜伽唯識學派的集大成者;而曇鸞寫成《淨土論註》之時,唯識思想尚未完全地傳入中國。而且曇鸞當時的中國北方佛教,由於針對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中觀系論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四論的研究盛行,因而可以說是中觀佛教或四論佛教的時代;曇鸞本人也是四論宗的門人。在此情況下,曇鸞對世親《淨土論》的思想所作的掌握、了解是否符合世親本人的立場?換句話說,曇鸞於《淨土論註》裡的淨土思想是否完全等同於世親菩薩《淨土論》對淨土所作的理解?



    以下筆者將依循著前人的研究結果,略加整理敘述《淨土論》與《淨土論註》的同與異。

    先說結論的話,則本文指出《淨土論》與《淨土論註》淨土法門的最後目標同是成就無上菩提,皆主張彌陀淨土是成佛之道中的一環;同時,兩論皆承認彌陀如來本願的清淨與不可思議作用。但是,由於二論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著寫的動機的不同,其法門所採用的修行法及說明的重點卻有南轅北轍的重大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力」與「他力」淨土法門的不同態度。曇鸞事實上並未忠於世親《淨土論》「自力」淨土思想的原意,而是欲藉由註釋《淨土論》來闡發自己的「他力」淨土思想。



    二、《淨土論》的淨土思想



    (一)《淨土論》的成立背景



    世親《淨土論》的原名為《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應是對述說「阿彌陀佛」淨土的經典群所作的註釋、廣說。然而,如以下將敘述地那樣,世親在寫作《淨土論》時,他所強調的自利修行方式奢摩他.毗婆舍那以及所提出的淨土觀、往生因論的經論根據,似乎不是吾人所熟知的大、小《無量壽經》或《觀無量壽經》,反而是與瑜伽唯識學派相關的種種經論。到底是何原因產生如此的情形呢?



    世親作為瑜伽唯識派的集大成者,在寫作《淨土論》時,展現瑜伽唯識派獨特的思想與實踐特色,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當吾人查閱其它文獻,了解世親對彌陀淨土法門的其它理解時,卻發現上述的情形實際上含有更深刻的歷史意義,如向井亮博士所指出的,世親撰寫《淨土論》的原因在於:他想從瑜伽唯識派的立場對可能當時流行於印度的彌陀淨土信仰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詮釋,藉由對五念門的闡述糾正當時一般彌陀淨土信仰裡錯誤的觀點。



    在瑜伽行派的論書中有所謂的「四種秘密」(abhisamdhi)、及「四種意趣」(abhiprAya)。這是從批判的視點解說、深論佛教經典內容的佛典詮釋方法。在四種意趣中,有所謂的「別時意趣」(kAlAntarAbhiprAya)。就是在此說中,我們發現另一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親如何看待當時的彌陀淨土法門。



    別時意趣說在《大乘莊嚴經論》及《攝大乘論》中皆有論述。世親在《大乘莊嚴經論》中

    舉出二個例子來說明「別時意趣」:唯依誦持無垢光如來的名號,成為決定於無上正等菩提者。凡於極樂發願者,皆往生彼處。



    與A、B二說類似的例子在無著的《攝大乘論》中也出現,即:



    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生極樂世界。



    對上述A、B兩種佛說,世親在《攝大乘論釋》裡解釋:所謂的「別時意趣」的佛說是為了對治懈怠、懶惰的眾生,目的在令其精勤修行。說「稱名即可於無上佛智得決定」或說「發願即可往生」皆是為了勸誘眾生精勤修行,累積功德,以便眾生在將來可以證得佛智或往生淨土,這是勸導、引誘的話,如同大人哄著哭鬧的小孩所說的話,並非真正唯依稱名就可以於佛智得決定,並非真正唯依發願就可以得到往生極樂。



    從世親對別時意趣說的解釋來看,我們可以得知世親並未素樸地接受上述那樣「唯依發願即得往生淨土」的說法。世親依循無著《攝大乘論》的理解,從「別時意趣」的經典詮釋方法來理解「唯依發願即得往生淨土」的經文。不素樸地接受「發願即得往生」的經文,這應是因為瑜伽唯識學派重視奢摩他.毗缽舍那的實踐修行,並認為淨土乃聖者菩薩方能往生。如此, 一般凡夫當然不可能僅憑「發願」就成為菩薩聖者而往生淨土。



    那麼,在以「別時意趣」說消極地解釋「唯依發願即得往生淨土」的經文之同時,積極地給與一條可供人們實踐修行的淨土往生行,就成為瑜伽唯識行派的另一項工作。那麼,如吾人所見,積極地向人們說述往生淨土行的的這項工作在世親著寫作《淨土論》時被完成。



    回覆刪除
  3. 向井亮博士所指出的,世親撰寫《淨土論》的原因在於:他想從瑜伽唯識派的立場對可能當時流行於印度的彌陀淨土信仰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詮釋,藉由對五念門的闡述糾正當時一般彌陀淨土信仰裡錯誤的觀點。

    回覆刪除
  4. 結論:阿彌陀佛淨土是報土,凡夫到不了,化土是後代僧人“創謂”的,必須要聖者菩薩才能往生,願佛教行者行六度波羅蜜,切莫抱著僥倖的心態

    回覆刪除

  魔王最怕持戒 出家人不肯持戒 持戒,為魔第一大怕,所以他們盡量破壞寺道場,為什麼呢? 一持戒是救眾生第一大法門,什麼都沒有這個有效。 二,持戒是渡眾生入佛法第一大快法,沒有什麼比得上,試想現在你對人講佛法,有幾個人聽,幾個人謝,可是你所持戒的眾生,哪個不感恩,哪個不謝...